2019-05-26
事不关己,关己则乱?
1.有的同学平时成绩顶尖,但一到大考就容易发挥失常,考不好
2. 一个人在工作上很认真,业务出色,但一和组织或领导打交道就拘谨,无法给别人一个深刻印象,因此可能没有机会走上领导岗位.
3.在一些重大比赛上,很多时候让人唏嘘:一位知名实力运动员夺金希望很大,结果发挥失常.
我们前面刊发过《最常用到的35种心理效应》,今天说第36个:叫做"阻塞现象(choking)",也就是常常所说的"关己则乱"!
"阻塞现象"并不是运气不佳,而是一种心理障碍!心理学家经过对产生这种问题的多种因素进行了交叉分析,得出的结论竟然是:想的太多!
因为太着急做事、太着急要结果,而忽视了过程和全局!
好吧,为什么会这样?
读过《影响力2》这本书的会知道,人是从低级动物进化过来的,自然而然的,大脑分为 "行动系统" 和 "知性系统",说白一点就是 "冲动系统" 和 "理智系统"。一旦行动系统占了优先,人就表现出情绪化和紧张、兴奋等等,就容易作出本能反应,那我们的知性或者逻辑系统就会发挥不出作用。
通常来讲,越成熟的人对自己行动系统控制能力就越强,而且这是经过时间积累和自己不断锻炼的!相反,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在这方面控制力就差些甚至不知道控制。
当然了,如果人生下来就个个成熟老练那世界也许就没什么意思了!
既然要控制,如何比较科学的控制呢?
一方面,心理上的问题本身解决难度就很高,心理素质问题很难压制。大家经常说,别紧张,正常发挥就好。其实有点可笑,你说不紧张就不紧张了?哪有这么简单!紧张既然难消除,那就告诉自己要接纳紧张情绪,学会和紧张共处,不为紧张感到焦虑!同时做足平时练习工作,如果练习做的扎实熟练,每次都不失手,那正式场合也一定不会失手的!
另一方面,"阻塞现象"也并不是无法避免的:
''两位来自澳大利亚的心理学家丹尼尔•格其阿迪(Daniel Gucciardi)和 詹姆士•蒂姆克(James Dimmock)就曾做了这样一个实验。他们邀请了20位富有经验的高尔夫球手,把他们分成三组。第一组选手被要求在击杆时想着动作要领,例如"髋部"或"手腕打直"。第二组选手被要求想着一些无关的词汇,例如"蓝色"。第三组选手则被要求思考动作的整体要求,例如"平滑"或"平衡",而不是动作的具体部分。实验的结果显示,三组运动员的表现有所不同:第一组想着具体动作要领的运动员果然更容易受到比赛压力的影响,表现不尽如人意。而第三组选手却并没有因为思考动作的整体要领而影响发挥,反而都表现出色。''
——引自《是什么让运动员在关键时刻"掉链子"?》
泰格•伍兹(Tiger Woods)则说,他在比赛时只想着:"这是我不能放弃的事情,我不会放弃任何事,接受自己但要做到最好。"
只有当你放下着急的情绪,用理智告诉我们的行动系统要镇静,告诉我们自己不要想的太多,而更多的去想想全局要达到什么样子,整个过程是怎么样的,"手抖"或"失常"的几率会更小一些!
遇事、待人通过理智系统思考,我的逻辑是什么?要最想传达给对方的是什么?我怎样安排顺序让对方能听懂?
与上述类似,遇到紧张时先问自己几个问题,我的目标是什么?除了紧张是否能够确认已经做好了所有必要的准备?全局和过程是什么样?总之,应该没什么问题了! ......从而让"知性系统"优先于"行动系统",避免着急、慌张,久而久之......
你的思维模式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,豁达从容!
关己不乱!